第二四零章 皇权最可信的刀(2 / 4)

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218 字 2022-01-14

产力,甚至都不用整个江苏。

一省先工业化的本质,就是把国内的其余地方当殖民地,迅速瓦解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。单就这一点,皇帝肯定是不允许的。

想这么搞,肯定是割据一方,或者是乱世扯旗,造出一隅之地的山巅之国、地上天堂,将其余地方当殖民地,也不废话,直接倾销瓦解旧有的经济基础,简单有效,顺带才能迫使朝廷应对大规模起义。

但在朝廷内,这么搞就是找死了。朝廷制度的支柱,是小农经济,谁当了天子都要想办法抑兼并、稳小农。

瓦尔克尼尔把巴达维亚那屁大的地方,刻舟求剑一般来恶心大顺,实际上说句难听的,就大顺立国这不到百年,千人规模的起义,那叫事儿?少于四五万、不能震动三州五县规模的起义,都没资格在史书上留名。

手工业革命带来的“皇帝眼中的危险”,刘钰早就画出了一条红线,根本碰都不碰。

而红线之外的种种情况,哪里算因噎废食,最多算是吃菜的时候菜上面沾了一块锅上的黑锅巴。

反倒是瓦尔克尼尔的话,反向会提醒皇帝,要对外扩张、夺取市场。

因为,有些事走到这一步,皇帝心里很清楚,是退不回去了。

退回去的路,无非就是北儒那一派的老生常谈,井田制的种种魔改变种。

颜元和李塨的那些三十年地租赎买之类的扯淡想法,不是不好。

而是和“我要是力大无穷就能举起泰山”一样的、正确的废话。不能说是错的,关键是:结果很好,但是,怎么做呢?

皇帝又不是王莽,怎么可能傻到走这一步?

再说,就皇帝这性子,刘钰也算是摸透了一些。

哪怕皇帝想要退回到纯粹的小农时代,复前明开国之旧制,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农村,控制人口流动等等,也需要一步步地来。

移民也好、垦荒也罢,都是为了缓解人地矛盾。而这,又需要钱,需要大量的钱。

就像是刘钰在日本谈判的时候,与德川吉宗说的那番话:德川吉宗是想改革也好、是想退步也罢,总得先当几年买办,攒下钱。

大顺这边也一样。

是进步也好、是后退也罢,总得对外扩张几年、扶植一波工商,从而攒下钱。

没钱,啥事也办不成。

而且朝廷之前被刘钰“坑”的,加上皇帝好大喜功的急躁性子,以至于摊子铺的太大。

又是西域移民、又是垦荒蒙古、又是西北拓边,都已经办了挺久了,钱也已经花了不少了,这时候也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,不然之前投的钱等于打水漂了。

尤其是皇帝见识到了一些商税、买扑、垄断等好处之后,看着自己鼓胀的钱包内帑,看着西域蒙古等地每年要钱的报告,也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了。

皇帝连“因噎废食”这四个字都主动说出来了。

重臣虽然只当是皇帝揶揄刘钰的玩笑话,却也明白皇帝自己把这四个字说出来,看似是嘲笑刘钰,实则是暂时压住这件事,给这件事暂时定性为“谁拿这个说事谁就是因噎废食”。

这四个字,毕竟出自皇帝嘴里,虽说开玩笑说猜到刘钰会这么说,但却没金口玉言说刘钰这么想不对。

刘钰借此鼓吹了一番扩张有利论,皇帝依旧没有驳斥,就像是早猜到刘钰会这么说一般,哈哈一笑了事。

实际上这已经是整个大顺朝堂的常态,鼓吹开战的人天天讲。

一开始还有喷几句穷兵黩武、霸道过重的,后来实在是喷都懒得喷了,习以为常,只当放屁。反正皇帝也没说就要听之言、行之事。

皇帝笑过之后,也和平常一样,只把那番扩张有利论的言辞当每天被人喊“万岁”一般的日常,根本不顺着这话继续谈。

而是说起来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