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九一章 不管而管、不治而治(上)(2 / 3)

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222 字 2022-01-14

与锡兰无有官方往来,可名声在外。

拉杰辛赫对这个词汇的翻译笑而不语,心里对这个回应相当满意。

十头大象没几个钱,重要的是一个态度,以及给国内一个交代。

现在看来,大顺和葡萄牙人、荷兰人都不一样,更符合康提王国的国家道德的体系。要不然,能把荷兰人打跑,又不是害怕康提王国,这已经足够示好了。

“如此,就准备最为尊贵的礼仪吧。让中国的使者,乘坐大象入城,巡游街头。”

乘坐大象入城,这是康提王国最高的礼仪了,大象在佛教圈里有极高的特殊地位。相对于天朝的文化,不说比之龙凤,谓之白鹤,当无问题。

命令传达下去之后,与之同时进行的,还有一场“造神”的宣传。

康提王朝的百姓有一定的凝聚力。

这种凝聚力既源于锡兰自古以来的治水传统,因为雨季旱季交替的缘故,锡兰在印度地区算是比较有组织力的国家了。

也来自于外来文化的冲击,尤其是宗教的冲击。

这种外来的宗教,使得僧伽罗人算是产生了模糊的“我是谁、我不是谁”的意识。

从孟子、墨翟、杨朱等百家争鸣的时候,佛教就已经扎根,阿育王的儿子和女儿亲自来传的教。

这里不但供奉着据说是唯一的、真的、释迦摩尼的佛牙。而且据说还从那株菩提树上折了枝条,在锡兰种植,锡兰的各处寺庙前的菩提树,据说都是那株菩提树的子孙。

这种浓厚的宗教背景,大致可以类比于儒家之于天朝,实在是浸在骨子里的东西。

这种背景之下,这场造神的造势,也就变得简单起来。

康体城的百姓,都知道欧洲人坏。

当初欧洲人刚登陆的时候,他们对欧洲人一无所知。

葡萄牙人刚登陆的时候,锡兰人对这些欧洲人的印象,和那些印第安人对欧洲人的初始印象没有什么区别。

“一些肤色古怪的人在科特登陆。他们穿着铁衣、戴着铁帽子。吃白色的石头,并大口的喝红色的血。他们的武器如同惊雷,连须弥山都能震倒。”

这个原初的印象,不算好也不算坏,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。

后来葡萄牙人强制改信之类的事,自然会引发佛教的反击,僧侣阶层是笔杆子,他们当然不会说异教徒半点好话。

不过最为关键的,或者说最为根本的因素,还是经济基础、经济结构的改变。

锡兰有兴修水利的传统,在这个雨季旱季交替的岛屿,没有水利设施,就没有发达的农业。

种姓制度、村社制度、小农经济,这是原本锡兰的经济基础。

但是,葡萄牙人,以及后来的荷兰人,对水稻没有兴趣。他们有兴趣的,是香料。

锡兰的王国,存在的基础,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。

欧洲人想要的锡兰,是一个标准的殖民地经济体系,主要生产各种经济作物。

至于兴修水利、挖掘水库、保证灌溉、治水安民……对不起,欧洲人没兴趣。搓肉桂、晒胡椒,也根本用不着水利设施。

从葡萄牙人开始统治到现在,肉眼可见的毁灭了锡兰原本的经济。

欧洲人不管也就罢了,各个封建贵族都在和欧洲人做生意。原本没有大生意可做,就是标准的中世纪自给自足模式,自己的领地内还是要修一修水利设施的。

欧洲人一来,这些封建贵族们更愿意叫百姓搓肉桂、种胡椒,以换取金钱、军火、枪械……

近二百年来,大量的农田荒芜、水库荒废、水利设施失修、西南部的沿海平原大量丧失……

种种这些因素,导致锡兰的文明程度大步后退。

后退到什么程度?

谢玄的北府兵抵抗五胡乱华、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