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内的大丫目睹这一幕,手心已渗出细密的汗珠。 戚昌盛急忙为家人解围,温言道:“听闻陶婶子近来勤学诗书,已颇具文人风骨。 我阿娘乃一介乡野农妇,不懂规矩,心直口快,望陶婶子勿怪。 陶婶子所言极是,大丫天生丽质,品性纯良,我对大丫倾慕已久,今日特来求娶。” 陶湘玉之所以对戚家人设置这么多的条条框框。 实则源于她内心深处从未真正考虑过接纳这桩联姻。 戚昌盛在大丫落魄之时避之不及,此等行径,算哪门子的真心? 如今陶家的日子过的风生水起,眼见就要盖起三进的青瓦大宅子。 戚昌盛这时候又主动找上大丫了,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。 陶湘玉深知那种深陷爱河、心智迷失的少女心境,她们往往难以抵挡那些甜言蜜语的诱惑。 她自己也曾年轻过。 也曾在青春的岁月里,被渣男的花言巧语所哄骗,最终芳心被盗,经历了始乱终弃的痛苦。 “男人有什么好?” 这句话她不便对未经人事的女儿们说。 陶湘玉唯一能做的,就是如同坚固的盾牌般守护着她们,帮她们找到值得托付终生的伴侣。 陶湘玉顺势给了戚家一个下台阶:“大丫是我们陶家的长女,婶子护犊心切,对她的名声格外看重了些。昌盛你也应理解才是。” 戚昌盛闻言心中暗喜,却故作谦逊地询问:“陶婶子如此深明大义,晚辈自感汗颜。 那...这门亲事...陶婶子算是同意了?” 此刻,大丫的心弦紧绷。 她心跳如鼓点般急促,等待着命运的裁决。 陶湘玉悠然自得地施展了缓兵之计:“此事不急于一时。昌盛啊,闲暇之余,不妨多陪陪你母亲来婶子家坐坐,让婶子对你有更深入的了解。 婶子在挑选女婿时,首重人品,待到时机成熟,婶子自然会点头应允。” 一旁的戚家二姑,对自家侄子眉飞色舞地夸赞道:“嗨!咱家昌盛的人品,那是没话说。 这孩子打小懂事孝顺,对咱们这些亲属那叫毕恭毕敬。 既是村官长子,又是新晋童生,再过几年必中秀才。 咱家昌盛要相貌有相貌,要出身有出身,要学问有学问。 不是我自夸,咱家昌盛配你家大丫,那是绰绰有余。 这么好的亲事,旁人想都想不到呢,陶家大姐你还有啥可犹豫的?” 陶湘玉投出一个冷眼:“戚二姑此言不假,你家昌盛如此优秀,我家大丫怕是高攀不起。” 戚婶子一听这话立马急了,她示意自己的二姑子赶紧闭嘴。 然后。 她接过话头,语气温和地解释道:“他二姑不是这个意思。大丫是个好姑娘,我打心底喜欢着呢。 往后咱们两家多串门走动,昌盛也是个好孩子,陶家大姐你多接触就知道了,他的人品指定让你满意。” 戚家二姑也连忙郑重其事地矢口否认:“是的是的,我只是想说,咱们两家门当户对嘛,陶家大姐你可千万别会错了意哈。” 见到陶湘玉面上依旧没有反应。 戚昌盛又恭维道:“大丫生的貌美如花又通情达理,这些优点想必都是随了陶婶子。 古人云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 像大丫这般佳人,世间哪有男子不仰慕的? 若是可以迎娶大丫为妻,那真是我戚昌盛上辈子修来的福分。” “关于婚事,今日切莫再提,我已说过,不急在一时。”陶湘玉转而含笑戏谑道:“昌盛这孩子不仅才高八斗,嘴还忒甜。婶子真是越看越喜欢。改明儿个,婶子还得向你学习讨教。” 戚昌盛闻此语,心中微感不悦。 却仍以谦和之态回应道:“陶婶子腹有诗书气
第172章 丢人现眼(1 / 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