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:多频段诱饵释放:在X波段释放高强度噪声干扰的同时,在L波段模拟多个假目标,诱导F-22雷达误判目标数量与位置;
定向能干扰:利用机翼前缘集成的电子战天线阵列,对F-22的雷达主瓣实施精准压制,降低其信噪比;被动探测强化:通过接收F-22雷达旁瓣泄漏信号,结合惯性导航与大气模型,反向推演其飞行轨迹。
尤为关键的是,米格-55并未依赖单一平台作战。据推测,其通过高频卫星数据链(可能使用“矛隼”-M战术通信系统)与俄远东地区地面雷达站及“贝加尔湖”号电子侦察船实现信息共享。后者位于勘察加半岛海域,实时提供F-22的电磁特征数据库与飞行习惯分析。
而美方则依托E-3G预警机的指挥中枢地位,构建“传感器-射手”闭环。E-3G不仅为F-22提供米格-55的精确航迹预测,还协调AN/ALQ-131电子吊舱飞机在后方实施区域干扰,掩护F-22机动。
此役清晰揭示了现代空战的本质转变:单机性能不再是决定因素,体系联动能力才是胜负手。F-22虽在隐身与机动性上占优,但其作战效能高度依赖E-3G等支援平台;而米格-55虽平台隐身不足,却通过外部信息注入与电子战协同,实现了“以弱搏强”的战术平衡。
在电磁对抗的同时,双方展开了高难度的战术机动博弈。F-22采用经典的“能量优势压制”战术:利用F119发动机的超音速巡航能力(1.5马赫无加力),在18,000米高空进行高速掠袭。
每次接近至100公里左右即开启雷达锁定,随后迅速脱离,迫使米格-55频繁机动以规避“模拟攻击”。
米格-55则采取“蛇形防御”战术:两机保持约15公里间距,交替进行大坡度转弯与俯仰机动,破坏F-22的连续跟踪。同时,利用其更大的机体尺寸与内置武器舱容量,携带更多燃料与电子对抗设备,延长滞空时间。
(本书内容纯属架空历史,不要过分解读,如有雷同纯属巧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