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有变,朕亦知之。值此大争之世,诸侯纷争。然天朝地大,以东南之进,亦可敌西夷诸国,爱卿何不为仁义王道,留一片净土?”
“此批,非以君臣论,而以百家之鸣辩。儒谈仁义、墨谈兼爱、法言术势、道论绝圣,爱卿信的又是什么?”
“爱卿不谈仁义,少论兼爱,法术势之学更是叫人莞尔。”
“儒有三代之治,墨有兼爱大同,道有小国寡民。乃至于释有转世轮回、耶回皆有天堂奶蜜……爱卿所预所推之世,如此冰冷,人皆言利,乃至亲情都可置于秤上,朕实不知是什么撑着爱卿往前走。”
这是皇帝少有的性情流露,他说这不是君臣在谈事,而是算是百家明辨的交流。
皇帝从一开始就知道,刘钰是个心中有道的人。这个道,可能包括忠君、社稷、天下、但这只是道衍生出的德。
而道本身呢?
为什么西人教不用地狱来吸引人?因为都知道那不好。
可从当初刘钰对发展纺织业是减少江浙溺杀女婴的最好办法的说法;从皇帝知道刘钰是在骗日本人但看了之后也胆战心惊的人口四凶论……种种这一切,都让皇帝觉得,刘钰想要的那个世界,比起小农经济的大顺,更像是个魔窟地狱。
所以皇帝想不明白,为什么刘钰对魔窟地狱这么热衷?
你说信耶教信回,那都可以理解,为了天堂;信儒,是为三代之治……那都是美好的。
人皆有爱美之心,怎么就有人把相对于三代之治的魔幻鬼窟,作为毕生之道去追求?
如果用后世的词,皇帝甚至要怀疑刘钰是不是心理变态了。
虽然皇帝支持刘钰的很多政策,但支持的原因是因为皇帝心中“无道”,只是个政治动物,维护统治,维护君权。
无道,自是就都无所谓,合用就好。
偏偏皇帝很明白,刘钰根本和他不是一路人,是内心真有点什么信念支撑的,这就让皇帝一直就颇为不解。
当然,皇帝也不准备用这一套道德、小农、田园美好的东西来说服刘钰,因为皇帝知道要真这么说,刘钰肯定又得继续上疏。
指不定心里还在想,得,这年月皇帝讲道德、儒生谈利益,也真是奇葩了。
所以皇帝又提笔写了第三段朱批,开头先引用了一首对联的下阙。
不审势即宽严皆误,后来治蜀要深思
这一次则不谈道德了,而是纯粹恢复了政治动物的姿态,给刘钰分析了一番为什么四川不能搞激进的资本产业发展的原因。
四川地处西南,西边是藏、南边是云贵、东边是苗,都是些“夷”民聚居区。
大顺的改土归流政策,很严厉。
而之前的夷汉分离政策,使得双方的矛盾很深。
保持这种“分离之下,老死不相往来”的状态,过得去,别闹腾,就挺好的。
改土归流是改土归流,可这玩意儿不是游戏里的政策,点一下就完事了,需要几十年、甚至上百年的积累改变。
矿业发达的地方,可不是成都平原。
在那种地方办矿,肯定会引发严重的汉夷矛盾。
远的不说,就说京城不久前发生的“千人坑”案件,这在京城,只是恶人问题。
但放在那边,会演变成什么?
搞工商业的什么鸟样,皇帝心里一清二楚。
靠着之前的“以商控蒙”政策,趋利的商人,在大顺收复漠北之后的短短二十年,改变了一个词的意思。
原本的“安答”,在草原上,是个挺好的词。
但就像是后世的“小姐”变“小姐”、“公主”变“公主”一样,词还是那个词,但意思却彻底不一样了。
大顺收回漠北才二十年,然后“安答”这个词已经成为“奸诈”、“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