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5章 江山与美人(3 / 5)

风流大宋 林二虎 5878 字 3天前

也一并带上了两人所有的书稿。后来这些书都在流求陆续出版。其中,便有一部子由师叔公撰写的《使辽纪闻》。”

的确,苏辙在元佑四年曾出使辽国,回来后曾就辽国诸况,详细作了自己的笔录。并针对辽国的君王、民族矛盾以及统治方式三个方向分别写了表章上奏朝廷。只可惜他的这些真知灼见不被当时朝堂重视,大家都在关注于新旧党之间的争权夺利。所以,包括苏辙此外的相关。

但这些内容却被菱川书院视为至宝,将其整理成一本完整的《使辽纪闻》,而且编者还贴心地在此书末尾收录了之前沈括、苏颂等人出使辽国时的一些记录文章与诗歌,当然,它们都比不上苏辙所记载并分析得详细。而这本书便也成为特勤房了解北辽基本情况的必读之书。

李清照因为知道秦刚要去辽国,于是也找了这本书来细细研读,遇到不懂与不明白之处,还去找秦观请教。因为,苏辙使辽后,也会经常与在京城的兄弟闲聊,秦观比她们这些只看过书的人,会有更多的理解。

“我自然知道,你之所以继续要来辽国,除了防范这个大宋强敌之外,更是要防备东北方的女真人。师伯也说了,他虽然不太明白你为何那么忌惮眼下并不起眼的女真人。不过他也说过,完全赞同你的总体判断。因为无论是契丹人、还是女真人亦或是奚人等,这些人都一样。只要一有机会,他们便就会北窥中原,伺机南下,掳掠财货、残害汉民。丝毫不能大意!”

听得李清照的转述,秦刚十分感慨。

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?在这个时代,所谓死读书本之人,只是因为这些人仅仅只会记忆并背诵一些圣贤之言,却不知如何将其应用在复杂而多变化的现实挑战之中。

而真正读懂读通书本知识之人,新党及蜀党的一些中坚人士,他们都能够通过发展与辩证的观点,合理地剖析在大国之间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以及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差别及联系,推导出正确的结论。

只是可惜蜀党领袖苏轼,在政治斗争上还是偏于幼稚,其中弟弟苏辙又过于刚硬与急躁,继而让他这一流派的黄庭坚、秦观等人皆未能在朝廷有过出头用武之地,最终都因英年早逝而湮没在历史之中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!

所幸在眼下的这一时空中,秦观、黄庭坚以及张耒、陈师道这些人所具有的独特风流文采、务实政治才干,便随着东南七路的自立自强,而开始绽放异彩。

“娘子你既然也对此有过琢磨,却是如何看待这辽国的?”秦刚很关注她的看法。

“《使辽纪闻》中提及,如今的辽国,尊儒重佛,在消除戾气、抚民安境方面成效相当突出。即使是在燕幽之地,虽然还有些契丹欺汉之事,但亦稍有法度,上下维持,未有离析之势。更重要的是,契丹人同样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,他们那时的皇帝耶律洪基,毕竟主政数十年,颇知利害,两国边境可保无事。惟有其孙,即今日之辽主,骨气凡弱,瞻视不正,恐其禄位不逮其祖。”李清照先说的这段,基本上便是苏辙在他回朝后的奏章及《使辽纪闻》中所提到的观点。

然后,她再开口:“此次再入辽国,不同于上次急于见你,中间又有了多次地方官驿的接待,便算是近距离观察到了辽国的基层以及军队里的一些细节,方知师叔公着实眼光锐利,入木三分。仅看这燕京之地,虽然多有汉民,又多汉兵,其言谈习俗,似与中原地区无异,但是他们的心态,却早就都安为辽民。”

秦刚认真听着,并微笑着点头予以鼓励,希望她继续讲下去。

“进了析津府后,这种情况更加明显,光看街景民风,都似与宋城无异。可是你若真的停下来买件东西、再攀谈数句,便立刻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性格深处,早就染上了太多的北地风俗。尤其这几日,我让月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