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章 番薯、土豆、玉米!(2 / 5)

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3237 字 3个月前

之物——花生。

朱由校细细把玩,感受着其独特的质感与油分,心中暗自思量着油料作物的潜力。

随后,徐光启又介绍了番薯、土豆等美洲传来的作物,然而当朱由校看到这些尚未经过改良的品种时,不禁眉头紧锁,心中涌动着对文明发展差异的深刻思考。

他仿佛穿越时空,与《枪炮、细菌和钢铁》中的论调产生共鸣,意识到美洲文明之所以停滞不前,除了外敌入侵外,更在于其本土作物的先天不足与难以驯化。

相比之下,华夏文明则拥有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来源与更为优越的农耕条件。

时至欧人踏足美洲之际,玉米方得印第安人之手,驯化至穗形初具今日规模三分之一。

土豆、番薯、葵花籽、南瓜等珍馐,亦非后世颂扬之高产。

番薯细若双指,即便是皇家御贡之土豆,亦不过拳头之巨,精挑细选,尽显尊贵。

然此等奇珍,却因分布零散,难以聚拢。

美洲辽阔,从北而南,不乏滋养之作物,唯缺统筹之力,文明演进之路因而迢迢。

朱由校龙颜微愠,心中暗誓:“谁再妄言美洲作物可轻易广植,朕必遣其赴西伯利亚,与土豆为伴。”

言罢,轻掷手中土豆于案,心中盘算其利用之道。

番薯、土豆、玉米等,非经本土精心改良,难成大器,一则碍于饮食习惯,二则产量受限。

继续阅读

螨清虽衰,康熙、雍正二帝于农事改良之功,实不可没。

又论薯类,其短在于不耐饥,未及稻麦之饱腹。

即如陇上子民,以土豆为主食,亦需精细加工,方得裹腹之食。

即便如此,食量倍增,饱腹之感仍不持久。

“此为何物?”

朱由校以指甲轻划花生,递予徐光启,“朕观其油润,卿可探究榨油之法。”

徐光启领旨,躬身接过,指尖帝痕,成其改革之勇。

继而,朱由校持辣椒一串,赠予刘时敏:“籽留以播种西苑,皮赠皇后,朕欲夜尝辣味。”

刘时敏遵旨,却悄声询及试毒之事,朱由校初怒后思,谨慎为上,遂令细研慎用。

又闻烟叶之事,魏忠贤献上新烟斗,朱由校与徐光启相视苦笑。

徐光启解释道:“此烟叶源自南海,西夷所传,性情未明,然民间有云能去湿驱寒,故多有人吸之。”

并暗讽魏忠贤消息灵通,魏忠贤则自诩为皇耳目,知民间风尚。

魏忠贤似乎未解徐光启弦外之音,嘴角挂着自得之色,轻启朱唇:“烟草。”

这一幕,二人交锋,却未入朱由校之眼。

他接过魏忠贤手中烟斗,细赏片刻,转而向徐光启探询:“此物,民间风靡若何?”

“顺天府内情形尚不明朗,然沿海之地,民众趋之若鹜,犹如江鲫过隙。”

徐光启应声而答,随即话锋一转,“陛下问及吸食之感,臣虽未亲身体验,但闻其妙,犹如腾云驾雾,恍入仙境。”

言罢,其眼神微妙地掠过魏忠贤,意味尽在不言中。

时光流转,片刻之后,主殿阶下,魏忠贤一脸茫然,烟斗衔于唇间,云雾缭绕,宛如烟囱现世。

朱由校立于高阶,俯视此景,眼中闪过一抹深意。

那烟,未经细酿,直呛人心,即便是他这等前世烟中老手,亦难消受。

言及禁烟,朱由校心中明镜,此路不通。毕竟,史上首倡禁烟者,乃其胞弟崇祯帝,理由荒诞不经:烟与燕谐音,皇脉源出燕藩,此兆不祥,非禁不可,违者问斩。

然朱由校深知烟草之利,虽有害健康,却可借烟草税充盈国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