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酒皆伤身,但除不丹因信仰而禁外,鲜有国家全面禁止,毕竟,全民不嗜烟,何须禁之?
烟草之利,不仅在于税赋,更或成未来出口之拳头产品,华夏儿女之卷力,举世无双。
至于烟草与粮食争地之忧,保护性征税之策,足以应对。
再者,朱由校虽前世烟瘾深重,穿越至此,却无丝毫留恋。
发展烟草,非为个人私欲,实为国家经济考量。
他望着魏忠贤吞吐烟雾的惬意模样,心中忽生一念:“或许,烟草将成为我华夏拳头出口。”
“这旱烟之烈,非同小可,令朕颇感不适。”
朱由校轻挥袖袍,示意魏忠贤退避三舍,眼中流露出一丝不悦。
此烟叶未经发酵,直接曝晒而吸,其劲道虽未知深浅,但那呛喉之感,确是名副其实,令人咋舌。
“徐爱卿,此物暂且留下,朕欲细细考量,先在皇家田庄试种一二,观其成效。”
“古语云:‘橘逾淮为枳’,水土之异,不可不察。
若盲目推广,恐累及百姓,非仁君所为。”
“待皇庄实践有成,再广布天下,方为上策。”
“臣领旨。”
徐光启躬身应诺,言辞间尽显恭敬。
徐光启离去后,朱由校凝视着桌上琳琅满目的作物,唤来内务府太监,密令于京畿皇庄先行试种。
他虽出身乡野,却非耕田之匠,深知专业之事当交予专业之人。
“此路漫漫,其修远兮。”
朱由校心中暗叹,随即又将注意力转回了案头的奏折之上。
眼前的难题,非一纸诏书、几番杀戮所能化解。
官员空缺、政务混乱、基础设施破败、外患内忧,皆需时日方能理清。
新政于顺天府之实施,成效如何,尚待观察。
正此时,“臣孙如游,叩请圣上龙体康健。”
声至人至,孙如游步入大殿,行礼如仪。
“朕安,卿平身。”
朱由校淡然挥手,询问来意。
“禀陛下,官考重启,顺天府官吏选拔之事,已有北直隶七千余士子报名,特请陛下赐题。”
“哦,官考之事,确已临期。”
朱由校恍然,随即吩咐道,“此番试题,可依前例,由礼部与翰林院各拟五套,以三日为期,呈报于朕,再由朕亲自甄选,定为官考试卷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
孙如游再次躬身,心中暗自庆幸,皇帝此番将命题之权交还,虽最终定夺仍在圣上,但已是大为宽慰。
“此次官考,旨在顺天、天津二府选拔贤能,以助新政推行,卿等务必尽心竭力。”
朱由校趁机叮嘱,言辞恳切。
"你归途后,与周应秋、袁世振、董应举等贤达共商大计,针对科举之内容与导向,务必详加筹划,力求务实去浮,尤以行政、律法、算学为三要,精益求精。"
"陛下宽心。"
孙如游闻旨,即刻应允,声音铿锵有力。
"我大明科举,历经两百多载春秋,秀才皆以四书五经为基,而官考则重在实用,轻于文辞之藻饰。"
孙如游补充道,言语间透露出对科举制度的深刻理解。
"卿之领会,朕心甚慰。"
朱由校闻言,微微颔首,言语间不乏对孙如游的嘉许,"孙尚书勤勉尽职,实乃国家之柱石,不似某些人,口若悬河,行事却如秋叶般凋零。"
"臣愧不敢当陛下谬赞。"
孙如游躬身行礼,谦逊之态溢于言表。
"至于官考之地,卿意下如何?"朱由校挥手示意免礼,继而询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