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自严谦逊一番,转而问董应举:“知府大人,可曾手刃过人?”
董应举答:“虽未亲刃,然监斩已十数回。”
言辞间,透露出官场风霜,亦暗含对即将来临风暴的预感。
闻此言,董应举即刻昂首挺胸,正气凛然。
顺天府内,奸商与捣乱新政之徒,皆已遭其铁腕镇压,签字一掷,性命即殒,尽显其雷霆手段。
相较于往昔,董应举性情中更添几分凛冽寒风,宛若脱胎换骨。
袁世振目睹此景,满意之色溢于言表,轻点其首,赞道:“儒雅之气尽褪,壮士之姿已现。”
“可还记得,我于两淮如何行事?”
袁世振问得深沉,“民众齐心,盐丁巡防,地痞无赖,皆以私盐论处,斩之不赦。”
董应举应声而答,声音坚定。
随即,袁世振话锋一转,谈及寺庙田亩之事:“陛下令下,寺庙道观献田,何以如此顺从?皆因陛下雷霆之怒,上四卫、锦衣卫双剑合璧,谁敢不从?”
言毕,袁世振霍然起身,语气中满是豪迈:“太祖开国,吊民伐罪,鞑靼远遁,凭的便是民心这把无坚不摧之剑。而今,民变频发,非天灾所致,实乃人祸之祸。士绅豪强,逃税逼反,百姓无奈,方举义旗。”
“二百五十年风雨,朝廷之剑渐钝,需吾辈重铸。你董应举,当以乡警为基,组织壮丁,为朝廷,为万民,再铸利剑!”
“西苑龙庭之上,亿兆子民之眼,皆聚焦于你。董应举,你肩上之责,重于泰山。”
袁世振一番话,慷慨陈词,掷地有声,听得董应举热血沸腾,感激涕零:“下官铭记袁公教诲,定不负所望。”言罢,躬身行大礼。
毕自严亦随之行礼,赞叹道:“袁尚书之言,乃安邦定国之策,字字珠玑,直击要害。”
“吊民伐罪,唯有一字——杀!”
袁世振掷地有声,道出了大明之根本,亦道出了解决之道。
大明史上第一大帝三月天